讀完太宰治的《人間失格》之後

這本書之於20年前的文青就像星巴克的Mac之於現在的人。內容氣氛也很入勝出色,會想知道主角(有一說是作者的半自傳)如何巧然孤獨地在人世中生活而一直讀下去,但這並不是我想討論的重點。60年代的嬉皮們為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,而穿上只有工人階級會穿的牛仔褲,但當人們開始穿起牛仔褲時,卻又遺棄了它。我想說的是,那個年代的文青們之所以人手一本《人間失格》,不一定認同或喜歡太宰治的文筆、想法(搞不好根本沒看),而是自詡自己是像主角一樣的人(甚至有點洋洋得意)。但就像Mac被Surface逐漸取代一樣,原本就拿著《人間失格》看著它逐漸「失寵」的人,會覺得格外好笑吧,但其實他們一點也不在乎。
留言
張貼留言